规划评估是保障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相关工作措施落实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国家部署和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开展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审议的工作方案》、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方案》,我委会同各地区、有关部门及省统计局、青海民族大学、省工程咨询中心于去年年底全面启动了中期评估工作,同步开展了纲要评估、地区规划评估、专项规划评估和第三方评估。评估采用了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过程历时半年,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吸纳了省人大财经委调研初审意见,经多轮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1份综合评估报告、23份专项规划评估报告、9份地区规划评估报告和3份第三方评估报告,比较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十二五”规划前半段实施情况。
在评估工作过程中,我们力求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充分认识国内外发展环境对我省中长期发展的影响,针对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国内经济运行的一些新特点,分析“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判断未来发展趋势。二是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及一系列新的政策导向,更加注重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是客观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差距,发现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
从评估情况看,《纲要》对“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分析判断是正确的,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是符合省情实际的,提出的任务、措施是切实可行的,有力地指导、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主动适应国内宏观调控新形势,抓机遇、转方式、促增长,惠民生,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和规划任务进度快于预期,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成就,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实施不力方面的原因,也有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性制约因素尚未破解及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等因素,“十二五”后半期要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纲要》实施总体进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各方面工作,《纲要》确定的总体目标、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进度好于预期,已取得良好阶段性成果。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社会管理水平正在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投资强度、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等六个方面保持或进入西部省区前列水平。预计按此进度再经过两年多努力,纲要确定的“四二一六”总体目标可圆满完成。
(一)主要规划指标实现进度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人口资源环境四大类共28项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16项、约束性指标12项。从规划主要指标完成进度看,具有“三快三慢”的特点:一是预期性指标进度较快,约束性指标进度相对较慢;二是经济发展指标进度较快,结构调整指标进度相对较慢;三是民生改善指标进度较快,节能减排指标进度相对较慢。
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等3项经济发展类指标、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城镇化率等2项结构调整类指标超过规划进度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城乡三项保险参保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农牧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12项民生改善类指标达到或超过规划进度目标;森林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耕地保有量、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6项资源环境类指标达到规划进度(控制)目标。
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研发投入占比、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等3项结构调整类指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2项资源环境类指标尚未达到规划进度目标,“十二五”后半期需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力度、加快推进。
1、经济发展
规划目标: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90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经济总量走在西部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累计达到9000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投资强度走在西部前列;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12亿元,年均增长15%。
实施进度:生产总值2012年达到1893.54亿元,两年年均增长12.8%,2013年上半年完成888.61亿元,同比增长11%,人均GDP达到 33181元,居全国第11位、西部第6 位,达到进度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2年达到319.69亿元,两年年均增长24.9%,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2.1%,超过进度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324.4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超过规划进度目标;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498元,居西部第2位,超过规划进度目标。
2、结构调整
规划目标: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到38%,提高6.4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达到40%,提高6.1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提高4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提高0.7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50.5%,提高5.8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走在西部前列。
实施进度:到2013年6月底,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32.8%,提高1.2个百分点,未达到进度目标;可再生能源生产比重33.42%,未达到进度目标;服务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39%,两年提高3个百分点,超过进度目标;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0.69%,未达到进度目标;城镇化率47.44%,两年提高2.7个百分点,超过进度目标;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和党政军企共建新农村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59∶1缩小到3.27∶1,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3、民生改善
规划目标: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00元,年均增长1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每年新增5万人;五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500万人次,每年转移100万人次;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2年,提高1.5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提高6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0 万人,增加5.6 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提高3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提高0.8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30万套;农牧区保障及奖励性住房建设50万套。基本公共服务走在西部前列。
实施进度:2011-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6%,2013年上半年增长11.2%,超过进度目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两年年均增长17.8%,2013年上半年增长15.8%,超过进度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8 %,保持在控制目标以内。到2013年6月底,城镇新增就业 14.3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 263 万人次,均超过进度目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1.5年,提高1年,超过进度目标;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5.2%,提高3.2个百分点,完成进度目标;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85 万人,增加10.6 万人,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城镇居民、城镇职工、新农合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为别为96.4%、97.9%、98.3%,达到进度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 22.13 万套,完成进度目标;农牧区保障及奖励性住房建设 31.48 万套,完成进度目标。
4、人口资源环境
规划目标: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8%,共提高1.05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耕地保有量54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降低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之内;绿色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走在西部前列。
实施进度:到2013年6月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1%,超过进度目标;年人口自然增长率8.2‰,均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耕地保有量54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3,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降低率19.12%,均达到规划进度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两年半累计上升7.74%,均未达到进度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目标之内。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进展顺利,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好中见快的良好态势,在推动实现“两新”目标和“三区”战略上实现了良好开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为新青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建成了一批事关青海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农牧区、国企、财税、社会事业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部分民生指标已位居西部或全国前列;玉树重建取得重大成果,规划确定的目标基本完成;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发展。
1、基础设施体系加速形成,保障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交通。共和至茶卡、察尔汗至格尔木高速公路、湟源-西海公路等一批项目建成投运,开工建设了德令哈至香日德、花石峡至久治等高速公路,推进西宁南绕城、茶卡至格尔木高速等工程,新青川高速公路大通道、西宁至玉树高速等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积极推进兰新第二双线、西宁站改造及相关工程、格敦铁路、锡北地方铁路建设,青藏铁路西格段增建二线全线贯通,年内开工建设德令哈至旺尕秀地方铁路,格库铁路、鱼卡至一里坪、塔尔丁至肯德可克地方铁路,西宁轨道交通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西成、格成铁路已完成路线研究方案并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研究项目。开工建设了德令哈、花土沟、大武机场,西宁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建成运营。截止2013年6月,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98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48公里,铁路运营里程1862公里,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280万人次。能源。柴达木盆地太阳能光伏电站等一批能源项目和750千伏西宁至格尔木输变电工程、格尔木至拉萨±400千伏直流联网等电网工程建成投运,750千伏青新联网、330千伏玉树与青海主网联网开工建设,全省太阳能光伏电站已建成并网203万千瓦,占到全国的49%。截至2013年6月底,全省能源生产总量达4398万吨标准煤,比2010年增加760万吨标准煤,电源装机1544万千瓦,其中水电1103万千瓦,火电232万千瓦,太阳能203万千瓦,风电6万千瓦;煤炭产量达到2606万吨,比2010年增加746万吨;新增探明原油储量6700万吨、天然气储量40亿立方米;清洁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50.59%,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水利。统筹实施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北干一期、引大济湟西干渠建前、拉西瓦水库灌区、东部城市群水利保障和扎毛水库、乌兰下湾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马什格羊水库、大华水库、蓄积峡水利枢纽建前等项目,推进海南、黄河谷地、柴达木等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积极开展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二期、都兰哇沿水库、那棱格勒河、三岔河、鱼卡河等水库前期工作。累计改善灌溉面积76万亩,解决了72.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信息。建成了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省的通信网络,电话普及率达到112.6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537.2万户,其中3G用户达到90.7万户,互联网用户50.5万户。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交通、通信、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投入使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也为今后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产业发展加快转型
农牧业。两年多来,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林水务的支出累计达304亿元。围绕“三区十带”农业和“三大区域”畜牧业战略格局,加快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全省特色作物种植比例达81.4%,农区规模化养殖比重达39%,建成了8个百里万亩万头产业带和国内最大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一批高原生态、绿色、有机农牧业品牌和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农牧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扎实推进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打造西宁大通、海东、海南、海北、黄南5个重点示范园区,县级以上示范园区发展至20个。农牧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6家。设施农牧业加快发展,新建日光节能温室6.6万栋、牧区畜用暖棚2.7万栋、规模化养殖场156个。生态畜牧业成效明显,专业合作社覆盖六州883个牧业村,入社牧户达11.5万户。2012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76.9亿元,年均增长5%,2013年上半年达到 31亿元,增长4.5%,高出规划目标0.5个百分点以上。工业。面对工业下行压力加大的实际,我省主动作为,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立足长远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的政策措施,推进实施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的工业项目。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盐湖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新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和全国最大的锂材料生产基地,全省十大特色工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1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895.89亿元, 两年年均增长15.8%, 2013年上半年达到453.7亿元,增长12%。非公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9.1%,比2010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占比达到38.7%,增长18.5%;10大特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3%;轻工业年均增长25.4%,比同期重工业的增速高出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5.8%,5个千亿元产业基地,10个500亿元以上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服务业。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和内需加快释放,我省服务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青洽会、藏毯展、环湖赛等会展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规模迅速扩大;旅游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新增省级风景名胜区11处,“一圈三线”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旅游经济持续保持井喷式发展态势;文化体育、金融、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9%,超规划进度目标。从执行情况看,特色生态农牧业积极推进,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新型现代工业加快发展,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为吸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次产业实现了协同发展。
3、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生改善取得新成就
以推进10大民生工程为抓手,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年均增长35.1%,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7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预期目标内,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4.3万人,转移农牧民就业263万人次,均超规划进度目标。出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生育保险、高龄补贴、农村低保、孤儿生活保障和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等政策,全面建立健全了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2285元(含取暖费),居西北五省区之首;63.5万城乡居民纳入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加大教育投入,实施一批教育重点项目,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中小学布局调整及校安工程基本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建立了三江源地区“1+9+3”教育经费保障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实施了覆盖全省的学前一年和中职资助政策,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围绕5个国家级试点、7项省内专项改革和4个方面的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两年多来,全省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累计达166.06亿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展开,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统一提高到47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6%,大病医疗保险全面展开,在全国率先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行“先住院后结算”新模式,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显著提高,全省婴儿、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2.58‰和 36.15/10万。文化名省“八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精品艺术生产力度加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高于全国水平,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和奖励性住房31.48万套。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了网格化管理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制度,建立矛盾纠纷的评估预警、调处化解、应急处置、责任查究等机制,着力提高公民法制意识和社会法治水平。加大了公共安全的监管工作,全省单位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5%,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40%。从执行情况看,我们在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职工养老金水平、新农保覆盖率等一批民生指标走在了西部或全国前列。
4、统筹区域城乡,着力推进城镇化发展
相继编制完成了《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导产业体系规划》、《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青海省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十年发展规划》、《青海省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青海省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等一批重大规划,“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基本建立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度框架,以重点开发区为主体的经济布局和城市化格局基本形成,以限制、禁止开发区为主体框架的生态屏障基本形成,禁止开发区得到切实保护。东部城市群和海西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海东已撤地建市,积极推进玉树撤县建市;藏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藏区六州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4.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玉树灾后重建目标基本完成,一个崭新的玉树屹立于三江之源,区域发展呈现新格局。积极培育县域经济,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大力开展党政军企共建活动,把小城镇建设与农牧区保障房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结合起来,认真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进城入镇,新改建农村公路16917公里,解决了56.8万人饮水安全和1.2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实施产业化为主的大扶贫战略,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整村推进与发展特色农牧业相结合,易地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减少贫困人口43.49万人。从执行情况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黄南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国家出台支持青海藏区发展、帮助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和建立对口援青机制等特殊优惠政策,推动兰西经济区纳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城镇化格局更加完善,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5、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盐湖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光伏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锂材料生产基地,一大批循环经济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经济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循环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70%。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探索建立了三江源生态补偿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国务院批准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祁连山等生态治理工程有序推进,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完成退牧还草2205万亩、人工造林75.5万亩、封山育林191.3万亩、治理退化草场2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4.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1%,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4万公顷左右。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提前一年完成历史遗留铬渣处置任务,重点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湟水沿岸730个排污口全部实现截污纳管,全流域水质大部分时段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规划目标以内。从执行情况看,生态建设增档提速,节能减排扎实有效,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确立,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6、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全面落实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人才队伍和创新型青海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支撑。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综合科技水平在全国排位上升到 23 位,科技贡献率提高到45.8%。截止目前,全省共有县以上研究与开发机构 54个,国有企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2.51 万人,累计申请专利2651件,重大科技成果895项。从执行情况看,人才瓶颈有得到缓解,科技创新能力取得积极进展。
7、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部分行业整合重组扎实推进,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8%,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土地草场流转等农村改革创新亮点纷呈,在全省39个县(市) 和 230 个乡镇建立了土地草场流转服务站(中心);金融改革不断创新;全面完成14家试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任务,部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矿产资源配置改革深入推进,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初见成效;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两年到位资金超过660亿元,年均增长38%,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均创历史新高;优化进出口主体结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和附加值,青海藏毯产业基地成为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扩大省内急需的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及重要原材料进口,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1.6亿美元,年均增长21.2%,超规划进度目标。从执行情况看,金融体制、户籍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亮点纷呈,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发展动力不断提升。
二、《纲要》实施中的困难和制约因素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偏紧、市场需求低迷,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省“十二五”规划实施取得较好成果,实属不易,难能可贵。这得益于省委带领全省各族各界,超前谋划,综合施策,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得益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有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配合,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在规划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因素,需高度重视。
一是在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全省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在日益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更大挑战。我省工业重化型格局没有明显改善,原材料行业受全国产能过剩的冲击较大,生产经营困难;服务业发展不足,消费品零售总额占生产总值比重25.1%,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十二五”后半期各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都十分迫切。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增大。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1.5%和67.8%,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务艰巨。
三是受供给能力不足、成本上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偏高的问题突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涨4.6%,2013年上半年达到4.9%,远高于全国同期2.6%的物价水平。
四是节能减排任务繁重。我省刚步入工业化中期,资源深加工、载能工业比重大,能源产出率低,节能空间小,再加上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能源的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完成节能目标面临很大困难。
三、进一步推进《纲要》实施的主要措施
“十二五”后半期,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推进《纲要》的顺利实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三区”战略、“两新”目标,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奋力推进,确保《纲要》目标的实现。
(一)突出结构调整,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集聚为主要方向,以西宁、海西、海东等重点地区和园区为主战场,推动15个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和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循环产业链,形成产业延伸、升级、配套和循环发展新格局。同时,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铁合金、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促进生物制药、特色纺织、食品饮料等轻工业加快发展,打造新型产业、产品体系,大幅度降低能耗,推动节能减排。抓好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牧业,加快实施百万亩土地整理及配套等重大工程。完善农牧业经营体系,提高生态畜牧业和设施种养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着力提升服务业层次水平,坚持运用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新机制,在旅游与文化体育融合发展、城乡商贸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培育、通信基础设施升级和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积极推进玉树、果洛、黄南等三江源地区在西宁,海东、海西等地发展飞地经济。深化企业协作,加强上下游产业对接。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强化对持续发展的支撑。
(二)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加快藏区发展的历史机遇,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格敦铁路、兰新二线等建设进度,力争德令哈、花土沟等机场尽快建成投运。推进湟水北干渠一期、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及西干渠建前工程进度。确保羊曲水电站年底具备截流条件,完成茨哈峡等电站进度任务。紧盯国家扩大有效需求的重点领域,狠抓棚户区改造、铁路建设、信息消费、城市公共设施、节能环保等领域项目前期工作深度和质量。加快果洛机场、祁连机场的审批进程,推进青海湖机场、格库铁路、西宁城铁前期工作。抓紧海东市核心城区及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城市新区建设,统筹推进新兴城市、重点城镇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争取国家支持,将城镇老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等统一规划,落实棚户区新增改造任务,统筹抓好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农牧区保障性住房、奖励性住房、城镇商品房开发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丰富投融资手段,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大力推动直接融资,有效扩大融资规模。梳理相关政策和项目,以项目为突破口拆除“弹簧门”、打破“玻璃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三)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兼顾各类群体,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农牧区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和培训工作。继续加大各类保障房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规模,基本解决城乡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加快师大新校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省、州、县医院改造、藏区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省州文化“三馆”等社会事业项目。加大力度实施好改善民生十大工程,加快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办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加快新农村建设。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有序减少贫困人口。
(四)持之以恒促进改革
承接落实好国家层面重大改革部署,继续深化我省有特色有亮点的生态补偿机制、医药卫生体制、户籍制度、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矿业权管理、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等改革,力争在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要根据国务院职能转变的安排部署,推进我省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牢固确立依靠企业、培育企业和服务企业的理念,正确处理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关系。通过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更好地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力争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加快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加快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各级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政府的支持引导力度,强化企业科技主体地位,落实国家对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深入实施“123”科技支撑等工程,积极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装备制造、生物产业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性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鼓励企业与国内外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协作机制,加快西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宁、海东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开展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的研究与攻关,真正在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上取得实质性的技术突破。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引进、吸收和转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在利用科技成果上取得新进展,逐步形成稳定可靠的科技服务体系。重视青海(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将高新区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单列出来,集中特殊政策,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引领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更高层次发展。吸引鼓励和支持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特别是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鼓励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设立科技绿色通道、科技支行、成果转化贷、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工作,倾斜支持高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发展。
(六)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
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加快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建设,全面加强生产、流通、市场三项建设,重点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和运输工作,做好产运销衔接,完善储备体系,确保重要产品和物资的有效供给,确保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做好涉农价格管理工作,稳定农牧业用电、用水和化肥价格。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按照国家部署,在严格控制价格涨幅的前提下,深化石油、天然气、电等资源性产品和排污、垃圾处理收费等价格改革。努力解决涉及民生的价格问题,逐步完善医疗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加强房价监管,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加强对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成品油、液化气等紧缺消费品的监管,依法打击价格违法行为,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理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努力解决好民生价格问题。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中期评估审议意见,省政府将在原“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青海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支持和监督下,我们紧紧依靠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给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