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和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青海现代工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据《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年规划纲要》和《青海省“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产业现状
目前,青海装备制造业已形成机床工具、环卫设备、石油机械、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锻铸件等各类基础件、农牧化工机械、矿山机械及锅炉九大系列。到“十一五”末,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5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11.25%;从业人员28666人;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5.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比十五”末上升了1.4个百分点。
二、发展成就
(一)企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新增省级创新平台6家,全行业实施技术创新项目267项,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6个,获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5项,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533项,年平均新产品产值占当年销售产值达到38%以上,企业科技创新取得较大成就。
机床。自主开发国家急需的数控机床23种,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4个。数控螺旋转子铣床、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六轴联动花键铣床等高端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环保设备。开发研制的国内最先进的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实现了餐厨垃圾无公害处理、资源化利用,填补了国内空白。餐厨垃圾饲料化生成方法及高效生物除臭装置等7项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西宁市餐厨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示范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命名为 “西宁模式”,将在全国推广。
石油钻采设备。成功研制我国首台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连续油管作业设备,结束了我省无石油钻采设备生产的历史。
大型精密铸锻。成功建成3150吨快速锻压机。启动建设680MN多功能压机和10万吨大型精密铸件项目,重点解决制约我省机械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完善装备制造业的配套体系,使我省铸锻产业跻身于国内先进水平。
(二)装备园区启动建设
青海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已于2010年4月开工建设,重点发展汽车、高精数控机床、石油机械、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精密铸件、锻件及为主机配套的控制系统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启动建设为我省装备制造业构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期间,青海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26.56亿元,较“十五”增长了209%;高精尖设备占设备总数的13.2%,较“十五”增长了2.3%; 九十年代后设备占设备总数12.3%,较“十五”增长了2.67%; 八十年代设备占设备总数24.2%;六十、七十年代设备占设备总数50.3%,较“十五”下降了3.12%。
(四)企业兼并重组、对外合作取得成效
“十一五”期间,引进了新疆康泰投资公司、兰州量具刃具公司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我省企业的资产重组。成功引进了北汽福田公司投资专用车项目,新产品2010年底已正式下线,开始投入批量生产,为我省发展汽车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青海华鼎与波兰科特有限公司和布玛公司合作成立了青海华鼎科特机床公司,使我省机床行业用于高速铁路设备制造技术取得较大突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面临规模、配套水平等瓶颈制约
截至2010年底,51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只有3家。机床、环卫设备等主机产业产品多为单件小批,企业规模小,没有形成以主机制造为核心,上下延伸的产业链;配套企业产品单一,产品多处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中低端,传统加工及仿制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专业化协作程度差。
(二)人才制约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全省装备制造业人才梯级结构不尽合理, 外流严重,缺少专业技术的顶尖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较强的技术中心,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技术创新大多限于产品、工艺的延伸、改进和提高,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较大。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有利条件
(一)国家政策支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建立重大技术装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筹制定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政策,组织并监督实施国产化方案。建立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奖励制度,对研制、使用国内自主创新平台的首台(套)装备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研发奖励,鼓励保险公司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保险业务。此外,金融和专项资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为装备制造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国家长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市场机遇
我国正处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节能减排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实施,将更加注重利用开发设计高效化、生产过程集约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的先进工艺技术,有效促进国内先进装备的大量应用。同时,在“十二五”期间,我省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冶金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环保设备、石油化工非标设备、冶金非标设备、水利水电非标设备以及维修保运等领域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带来了的市场机遇。
(三)经济与市场全球化,产业转移提供了发展机遇
经济与市场全球化趋势导致国际产业转移越明显强劲,装备制造业是全球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重点领域,而中国是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具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优势的国家,世界上许多制造企业都把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我国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东部地区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劳动力成本也随之不断攀升,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一种趋势。承接产业转移将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自身品牌、技术、市场优势增强了内生动力
近几年,我省装备制造业通过引进技术、自主研发,形成了一定的技术优势,拥有一批名牌、品牌产品,保持着市场主导地位。其中,机床部分产品技术已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如数控重型卧式车床系列、数控轧辊机床、无心车床系列、卧式加式中心、数控曲轴成套设备系列、数控花键铣床系列等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些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海华鼎有12种产品被认定为青海省高新技术产品,“青重牌”车轮车床、重型卧式车床系列产品荣获青海省名牌产品称号,目前重型机床产品在国内平均市场占有率为60%,其中铁路专用机床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量具以千分尺最具特色,其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总产量已占全国千分尺产量的50%。青海洁神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洁神”牌环卫车、摆臂车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水平。环卫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0%以上。
二、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虽然全球经济已经呈现复苏迹象,但基础不牢固,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有所增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实体经济再受重视,绿色和低碳经济成为发展方向,全球范围内市场、资源、人才和技术等竞争更加激烈,将延缓高端产品向我国的转移,对我国及青海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国内许多省(区)市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成渝经济圈、西安三大都市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形成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中心,对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我省装备制造业还处于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起步远远落于其他省区,青海装备制造业在人才、技术、资金与国内同行业相比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青海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三)提升综合竞争力任务艰巨
与国内同行业相比,一是我省装备制造业装备水平普遍偏低,产品技术优势未能得到高效发挥,出现快速发展与装备水平的不协调。大多企业装备仍以70、80年代为主,高精设备少,无法支撑生产需要,达不到规模产能。二是虽然部分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但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关键基础件,70%以上零部件产品仍需外购,配套件对主导产品支撑力不强。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装备和技术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任务艰巨。
第三章 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发展数控机床、环保装备、精密大型锻铸、专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大力培育产业配套体系,积极推进绿色设计和制造。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着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发展。
二、发展原则
——坚持技术创新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利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坚持突出重点和均衡发展相结合。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环卫设备、精密大型锻铸、汽车、非标设备、石油机械等主导产业,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风电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市场为纽带,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大力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完善协作配套体系,全面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规模和水平。
——坚持优化产业布局与推进产业集聚相结合。按照科学合理布局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重点项目向园区集中,构建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相结合。通过企业向园区集中,淘汰落后技术和工艺,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推进产品再制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企业由制造型向制造服务型转型,构建现代产业服务体系,引导企业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增值服务。
三、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到“十二五”末,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6.85%;培育1户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2户过50亿元,3户10亿元的装备制造业企业。
——工业投资。到“十二五”末,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30亿,着力实施50个规划重点项目。
——技术进步。到“十二五”末,全行业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2户以上;省级技术中心达到6户以上;形成3~5个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第四章 产业布局和主要任务
一、产业布局
以西宁、海东和海西地区为重点,以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为主,优化产业布局。
西宁地区。建设青海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园区规划范围北临青海大学、东至宁大路、南邻生物科技产业园、西至海湖路,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定位以数控机床、环卫设备、石油机械、风力发电设备、新能源汽车、专用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主机产品为主,发展关键零部件及配套产业。
海东地区。乐都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为17.2平方公里,位于乐都县,分为北区和西区两部分。产业定位以大型、精密铸锻系列产品为主,发展小型农牧机械、模具和零部件加工业。
海西地区。以格尔木和德令哈为主。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冶金非标设备,以及提供维修保运服务等,适度发展钢结构及机械加工业。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园区建设,形成产业发展新平台
依据产业布局及产业定位,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推动相关产业向西宁和乐都工业园区集中,着力加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建设。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构建产业发展新平台。到“十二五”末,青海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引进高端机床、环卫设备、新能源汽车、专用汽车、石油机械等主导产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87亿元;乐都工业园区完成锻、铸几个大项目的建设,打造以现有锻造、铸造企业为核心,相关零部件制造业发展平台,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海西地区装备制造业形成对相关产业配套服务能力,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二)完善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依托青海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和“123”科技支撑三大工程,建立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取得一批重要技术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一是重点支持企业建立创新平台,新增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家。鼓励实力较强的技术中心实行区域性开放,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三是加快产业和产品的优化升级,培育和形成数控重型机床、加工中心、锻压、餐厨垃圾处理、石油钻采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企业按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和制造,形成持久竞争优势。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采取技术入股、持股、提高薪酬等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采取提高待遇、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和提供发展空间等方式,留住现有技术带头人和高技能人才。加快人才培养,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适应产业提升和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与专业院校的联系和沟通,实行“订单式”培养,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培训,满足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四)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推进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机制和管理文化的创新,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实现从“劳动力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转型、 “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战略”的转型、“资源能源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型、“以单一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战略”的转型。加强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各个流程的控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通过挖潜力、降成本、增效益、保安全强化基础管理。
(五)促进产业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新动力
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先进制造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和协作配套,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风电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企业联合兼并重组,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兼并、联合、重组,发展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
(六)推进企业间分工协作,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
围绕数控机床、环卫设备、汽车产业、石油机械等主导产品,推进企业间分工协作,提升核心配套部件能力,提高配套率。力争五年内实现机床零部件省内配套率30%、汽车零部件地产化率40%的目标,完善企业间协作配套体系。到“十二五”末,形成以高精数控机床、环卫设备、汽车产业、非标设备、石油机械、高端风力发电设备等为主导,锻铸、零部件、生产性服务业等基础配套的产业体系。
(七)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快“两化”融合步伐
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以电子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提升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重点培育5户信息化示范企业,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效应,到“十二五”末,企业信息化率达到85%以上。
(八)发挥装备制造业基础产业作用,服务于区域经济
青海装备制造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的联系与合作,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开发设计各类非标准设备,开展形式多样的市场开拓、技术服务、技术合作活动,着力于“用青海装备装备青海”,为全省工业企业做好设备支撑和维修保运。
第五章 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产业
(一)机床工具
数控机床:以青海重型机床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铁路专用机床、重型车床等;以青海一机数控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立、卧式加工中心;以青海第二机床制造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花键铣床等产品。加大用绿色环保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制造技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引进高端人才,进行高档数控机床系列产品开发和系统集成,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升创新能力。机床产品向智能化、高速化、复合化、精密化、柔性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加快重大科技开发项目产业化,重点发展高速、精密、多轴联动系列加工中心、高速、精密系列数控车床及车削中心、高速龙门五轴加工心、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床、立卧式加工中心产品、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速铁路专用机床、六轴联动花键铣床、数控螺旋转子铣床、超重型数卧式镗车床、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产品。到2015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为经济增长支撑,各类机床的生产能力达到2500台以上,产品的数控化率达到85%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亿元。
工量具:依托非标刀具的制造优势,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升产品档次,重点发展氮化钛涂层刀具、硬质合金刀具、陶瓷刀具、轿车专用刀具等。量具产品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千分尺等产品的数显化率达到8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份额进一步扩大。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
(二)环保设备
环卫设备:积极引进荷兰、韩国等国家先进制造技术,采取自主开发、技术引进和业内产品资源整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开发从清扫、洒水喷淋、吸粪、清洗、厨房和医疗垃圾收集到垃圾处理的系列产品,使产品品种覆盖从垃圾清运、分装、处理的整个环卫设备,延伸产业链。积极开发适应高浓度、高温、高比电阻烟尘和含有腐蚀性气体等特殊环境使用的电除尘器。每小时处理风量在10万立方米以上、耐温250℃以上、寿命3年以上的袋式除尘器。高效低阻及除尘、脱硫一体化的旋风除尘器,以及中小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工业废水处理设备,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再生利用技术与设备等。到2015年,形成年产各类环卫车及环卫清洁、除尘设备、污水处理设备5000台(当量)的生产规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环保设备生产基地。
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大力发展餐厨垃圾处理,应用国内最先进的生活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生物柴油提取、自动化控制等系统。形成一套工艺完善、配置合理、自动化程度高、电能和热能消耗低的资源化、无公害餐厨垃圾处理系统,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
(三)精密铸锻件
大型精密铸件:以机床类、汽车类、曲轴类、大直径齿轮毛坯等产品的生产为主,采用先进铸造技术,逐步完善精密铸造、压力铸造等生产技术,产品向大型化、无切削方向发展。到2015年,形成大型精密铸件2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能力(其中:铸铁件10万吨/年、铸钢件10万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
大型精密锻件:加快680MN多功能模锻压机项目的建设。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大口径无缝钢管、精模和大型锻件,稳步扩大对核电、火电、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配套服务。到2015年,形成13万吨高合金难变形大口径钢管生产能力,2万吨大型模锻件生产能力,1万吨大型阀体类产品生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锻铸专业化生产与出口基地,达到挤压能力世界第一,模锻能力世界第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中小锻件:随着国内领先的3150吨快锻机的建设,采用冷温锻工艺与大吨位电液自由吨工艺,最大化释放现有锻造能力,全面提高锻件产品的生产能力、档次和质量,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曲轴、平衡轴、齿轮、齿轮轴、汽车前梁及铝合金锻件等零部件产品。到2015年,70%锻件产品加工成零、部件,直接配套主机厂,形成年产50万件各类齿轮、50万件轴类和转向节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
(四)专用汽车
在逐步提高现有压缩式垃圾车,多功能道路清扫车产能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集中力量发展半挂牵引车、厢式车、仓栅车、油料和粮食运输车、工程自卸车、机场专用车、油田专用电源动力车等专用汽车。到2015年,形成各类专用汽车1.5万辆/年的生产能力,成为西北专用车、特种汽车生产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
(五)石油机械
大力发展石油钻采设备、通井机等主机产品,加快“连续油管作业设备”项目的实施,使采油设备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实现国产化,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15年,在我省形成以石油钻采设备为主,石油三抽机械(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等零部件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形成石油钻采设备50台、通井机200台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元,成为我国石油钻采设备主要生产基地。
(六)农牧机械
依托我省农牧产品资源,加大传统产品的提升改造,服务于广大农牧区,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电动牛奶分离机,马铃薯生产机械、大蒜生产机械、薯类加工机械、耕种机械等。实现马铃薯、大蒜种植和收获系列化农机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亿元。
二、培育发展产业
(一)新能源汽车
充分利用我省新型能源产业优势,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以城市公交、环卫和出租车、旅游车辆为主,发展电动和混合动力多系列新能源汽车产品,形成以整车生产为龙头,相关电机系统、控制系统、零部件和配套协作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15年,各类电动汽车产能4000辆/年,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
(二)非标准设备
充分利用我省装备制造业基础和加工能力,拓展发展空间和重点,紧紧围绕石油、化工、矿山、冶金,大力发展非标设备,加大产品开发和服务,延伸产业链。加快推进“盐湖钾肥重化工非标设基地建设”项目、“年产10万吨钢结构”项目、“非标容器制造”项目的实施,服务于区域经济。到2015年,形成10万吨/年重化工非标设备生产能力,基本满足青海市场需求。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
(三)风力发电设备
利用我省风能资源,围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技术瓶颈,重点开发适应于各种风场的垂直轴风力发电设备,加快产业化,实现我省风电设备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到2015年,形成年产高端风电机组2000台套的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成为我国西北风电设备生产基地之一。
(四)模具
重点发展大型、精密、复杂、组合、多功能复合模具和高速多工位级进模、连续复合精冲模、高强度厚板精冲模、子午线轮胎活络模具以及微特模具。提升模具的设计水平、制造水平、加工能力,发展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船舶、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标准化、高精度、长寿命、及三维化高速加工模具。到2015年,形成6万吨模具钢及模具加工能力,成为西北最大的模具中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亿元。
三、延伸发展产业
(一)功能部件
紧紧围绕汽车、机床、环卫设备、石油机械等主导产业,以龙头主机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工量刃具、标准件、变速箱、齿轮、曲轴、石油机减速器、钢套等配套产品。提高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提高零部件行业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标准,推动传统优势零部件企业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亿元。
(二)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重点发展和培育发展产业,积极拓展现代制造生产型服务业,如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设备维修、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把机床的再制造和提供维修配件作为企业的主要服务领域之一和重要营利手段之一。建设集原材料及配套件供应、新装备展销为一体的装备制造工业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健全青海装备制造中介服务体系,为国际、国内市场提供技术、人才服务。到2015年,实现业务收入10亿元。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完善扶持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
一是设立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生产前景好的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按价值链上、下游延伸的项目,对于使用青海制造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项目业主单位,可给予必要的风险补贴。引导项目业主、装备制造和保险公司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再制造等方面开展增值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延伸扩展,为其他企业服务;支持创新公共平台、质量检测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等生产性服务平台的建设。二是认真落实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用地指标、各项税费减免方面予以优先支持装备制造重点项目建设。三是省科技厅“科技研发经费”等财政性扶持资金,重点向装备制造业倾斜。
二、优化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发挥政府主导及行业协会引导作用,积极搭建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在企业设立、改组转制、项目立项、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来青投资,鼓励大企业在本地投入和配套,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落实各级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实行企业收费保护制度,规范收费行为。二是搭建服务平台。构筑研发、信息化服务、现代物流交易、中小企业孵化、培训咨询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担保等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形成覆盖全省、面向所有企业的高效服务体系。四是完善运行工作机制。加强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和重要物资的供应保障和协调服务,及时提出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政策措施,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企业平稳运行提供优质服务。
三、构建多元融资体系,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一是开发多种金融产品,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扩大社会融资渠道,放宽企业抵押和担保贷款的条件,允许企业采用设备、股权、应收账款以及个人信誉等多种形式进行贷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企业改制,构建多元投资的资本体系。二是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提供贷款,确保“十二五”期间对企业贷款年均增长20%以上。三是搭建资本市场平台,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积极争取青海洁神集团公司、青海康泰模锻有限公司上市融资,形成资本市场与技术产品市场的良性互动,为整个产业的快速扩张提供畅通的融资渠道。四是完善金融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建设,健全运行体制,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建立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对接沟通与合作机制,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 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促进行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加大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做好产业规划,科学把握投资方向,最大限度的规避投资风险,谋划好一批带动性强的大项目。鼓励企业抓住国家、我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谋化和建设一批新项目、好项目,充分发挥投资的拉动作用,加快规模扩张,扩大经济总量,促进行业发展。
五、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证规划实施
由省经济委员会牵头建立青海省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问题,确保政府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进一步规范对装备制造业的管理,完善装备制造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统计分析制度,使装备制造业的统计及分析工作常态化,以科学、准确地把握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建立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预警制度,引导全行业健康发展。